
熱烈慶祝寧夏愛爾眼科醫(yī)院婦女聯合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圓滿舉辦
- 2024-12-31
傳言:近視和老花能夠互相抵消。年輕的時候有一點近視,老了不得老花眼了。
真相:近視和老視的發(fā)病機制并不能相互抵消。尤其是年輕時高度近視的人群,在出現老視癥狀、需要配戴老花鏡的年齡,看遠處時仍然需要配戴近視眼鏡,只是近視度數可能會減少些。
論證:為什么會得近視?
如果長期看書看電腦,睫狀肌會經常處在緊張狀態(tài),并且漸漸適應這種狀態(tài)。如果這時再看遠處,睫狀肌緊張慣了不放松了,晶狀體沒法變扁變緊張,這一部分多余的正度數會讓正常人感覺像是戴上了一副老花鏡,看不清遠處的東西,需要稍湊近些來看。相當于相機被暫時鎖定在“近景模式”,拍遠處的東西模糊不清,我們稱之為“近視”。
“真性近視”是由于眼球結構的異常造成的。眼睛處于近距離工作狀態(tài)時,眼球會在眼外肌的作用下向內會聚,變成輕度的“對眼”,否則看近物便會出現重影。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眼外肌便會壓迫眼球周圍,使眼球前后徑變長,球變成了橢球。這種變化是不能逆轉的。眼球前后徑變長之后,成像所需的屈光力更少了。看遠處時,睫狀肌不論如何松弛也不能把晶狀體拉薄,去掉多余的老花鏡度數,因此本該投射到視網膜的像便投射到視網膜前方,不能在視網膜上聚焦。這種再也無法通過自身調節(jié)而逆轉的近視稱為“真性近視”。如果近視度數過高,眼球太“橢”,前后都尖尖的,視網膜在上面附著也不牢固了,如果用力過猛或受到撞擊時便容易出現視網膜脫離,導致失明。
遠視又是怎么回事呢?
遠視通常都是由于眼睛結構異常所致。幼兒由于眼球尚未發(fā)育充分,眼球前后徑較短,物體尚未成像便到達視網膜,也成不了清晰的像。因此,7歲以下是遠視眼的高發(fā)年齡。為了看清近處物體,睫狀肌需要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使晶狀體松弛達到足夠的屈光力,因此遠視眼容易出現眼疲勞。遠視度數較大時,由于睫狀肌過度緊張,雙眼反射性會聚,長期如此容易發(fā)展成內斜視,即“斗雞眼”。
300度以下的輕度遠視一般不需要矯正,但有視疲勞癥狀或出現內斜視者,則應盡早配凸透鏡矯正。凸透鏡有匯聚光線的作用,所以度數是正的,可以彌補遠視眼所缺乏的屈光力。度數較高的學齡前兒童遠視者,也要及早驗光配鏡。但隨年齡增長,眼球發(fā)育,要每年重新驗一下光,及時減低鏡片的度數,以適應需要。
老花,看著像遠視,但遠不是那么回事
近視和遠視多是由于眼球前后徑異常所致,而老視則全都是因為晶狀體屈光能力減退。老花眼學名老視,是指晶狀體隨年齡增長,彈性變差,睫狀肌再怎么緊張也不能使它松弛;或者是睫狀肌本身老化,也不怎么緊張得起來了。于是晶狀體那1000多度的調節(jié)能力會每5年丟失50~100度,造成看近處時調節(jié)能力不夠,總得不到足夠的屈光力,物體尚未成像便到達視網膜,也需要配戴凸透鏡補充屈光力來矯正。
遠視和老視看似矯正方法都一樣,但兩者并不是一回事。遠視多是由于眼球前后徑過短,而老視是晶狀體和睫狀肌老化,屈光力減退所致。遠視常發(fā)生在兒童,通常矯正度數逐年降低,度數不高時不論看近看遠都可以通過自身調節(jié)獲得清晰的物像;而老視一般都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矯正度數隨年齡逐年增長,并且由于調節(jié)能力的下降,即使度數不高,近到一定距離的物體也不能通過自身調節(jié)看清,必須移遠一些。
得了近視,老了不老花了嗎?
從上面的文字中,睿智的你肯定也明白了,人可以不近視,不遠視,但逃不過老視。那得了近視,老了不需要戴老花鏡了嗎?這個得看情況。如果年輕的時候近視度數比較低,比如有個50~100度的近視,平時也習慣不戴眼鏡,那么恭喜你。在同齡人開始配戴老花鏡的時候,你需要配戴老花鏡的時間會比他們晚5~10年。因為你“儲備”的近視的屈光力可以抵消部分老視所損失的屈光力,但隨年齡增長可能還是需要佩戴老花鏡。
對于高度近視者來說比較慘。因為近視和老視的發(fā)病機制并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在出現老視癥狀、需要配戴老花鏡的年齡,你在看遠處時仍然需要配戴近視眼鏡,只是近視度數可能會減少些。在看近處時,由于晶狀體的調節(jié)能力減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的人需要摘掉近視眼鏡觀看,有的人需要換成一副近視度數較低的眼鏡來矯正,有的人甚至會需要再戴上一副老花眼鏡。意思是說,高度近視者在出現老視后,由于眼睛調節(jié)范圍變窄了,可能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需要兩副近視度數不同的眼鏡來矯正屈光問題,甚至一副近視鏡,一副老花鏡。而且,近視度數看似變淺了,但發(fā)生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風險并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