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慶祝寧夏愛爾眼科醫院婦女聯合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圓滿舉辦
- 2024-12-31
許多老年人體檢或看東西不清楚去醫院檢查,經常會聽到醫生說:“您有白內障。”
這時候老人家可能會感到茫然、焦慮,一堆的問題會隨之而來。
“我怎么有白內障了?”
“那我為什么還看得見?”
“我需要做手術嗎?手術可怕嗎?”
……
其實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部疾病,下面我們來聊一聊。
1什么是白內障?
眼睛的結構復雜,光線穿過角膜,經過瞳孔,再透過晶狀體后投射到視網膜上,通過視神經傳入大腦,我們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如果把眼球簡單比作一部照相機,那么可以把晶狀體當作是照相機的鏡頭,而視網膜是照相機的底片。
正常情況下晶狀體基本是透明的,光線能透過晶狀體折射,成像在視網膜。
白內障時,晶狀體這個鏡頭不再透明,經過瞳孔會看到后面變混濁的晶狀體,這樣會阻礙光線無法正常傳播,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出現視力下降。
所以,白內障是晶狀體由透明變混濁,導致視力下降的一種眼部疾病。
2為什么會有白內障?
白內障可以分為年齡相關性和非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有時會稱為老年性白內障):白內障主要的類型,其發病機制與細胞結構因衰老而產生變性相關,即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導致白內障的發生,但確切的發病機制仍然未知。
非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包括眼外傷、葡萄膜炎、鞏膜炎、眼內腫瘤放療、系統性疾病(例如強直性肌營養不良),以及使用一些藥(如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等原因引起的白內障。
目前發現下面這些危險因素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
高齡
吸煙
飲酒
日曬
營養不良
遺傳因素
缺乏運動
代謝綜合征
糖尿病
全身性應用皮質類固醇,以及長期吸入大劑量皮質類固醇。鼻內用類固醇無此風險。
使用他汀類藥,但相關數據不一致
老了是不是一定會有白內障?
晶狀體相當于人體的一個“零件”,隨著時間流逝,“零件”會老化,理論上,只要活得足夠久,會有白內障,但具體到每個人的時間則不一樣。
通常40歲后,晶狀體中的蛋白質會開始自然分解,大多數白內障患者在60歲之后發病,但如果對于有危險因素的患者,發病年齡可以提前。
3白內障會出現哪些表現?
白內障的發展是?個沒痛的、進展性的過程,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和非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表現相同。
主要的癥狀包括:
視物模糊
眩光(燈光周圍會看到光暈或條紋,在明亮的燈光下看不清東西)
夜間視力變差
顏色的分辨能力變差
出現“近視漂移”現象
不過不同患者在同樣的視力狀態下,主觀感受可能有許多差別。這是為什么有些患者白內障重了,但卻覺得自己視力還可以。
什么是“近視漂移”現象?
在晶狀體混濁影響視力之前,出現近視度數增加,這種情況稱為“近視漂移”。
如果本身有近視,則遠視力會進一步下降,但如果本身有遠視,那么可能會產生“視力變好”的錯覺。
有的患者會覺得自己雖然得了白內障,看近處比之前更清楚了,以為這是白內障不治而愈的表現。從而在中后期本該需要接受正確的醫療建議時,因為這一段的經歷,而抗拒。
但這是由于晶狀體屈光度增加,造成的暫時性情況,白內障還在繼續進展。
4有白內障怎么辦?
目前沒藥可以用來治或預防白內障,診治方法是手術。
5白內障可以預防嗎?
“衰老”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目前也沒好的藥或其它療法能夠預防白內障,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提到的一些危險因素,來降低發生白內障的風險,比如:
1.減少吸煙、飲酒,不碰較好;
2.注意眼睛的防曬,尤其是暴露在強反射光中(如水面、雪、高海拔沙漠地帶);
3.健康飲食,營養均衡;
4.合理運動;
5.治基礎病(如糖尿病、HIV感染等);
6.合理使用藥;
7.定期眼科檢查。
關于定期眼科檢查
檢查的頻率取決于年齡、種族、既往眼部病史、其它病史、眼病家族史以及癥狀或眼部表現的類型等,不同地區的建議也會有些差別。
當然,如果合并一些疾病或存在危險因素,檢查的次數可能會增加,此外,出現癥狀時,建議及時咨詢醫生。
比如發現白內障,但還不需要手術,醫生可能建議每半年進行眼科檢查(具體的檢查頻率還需要結合詳細情況),一般為視力及裂隙燈檢查(裂隙燈可以幫助檢查晶狀體等眼部結構),評估白內障的進展情況。